【背景鏈接】
2011年4月13日全國工商聯農業產業商會、烘培業工會、水產業商會、醫藥業商會、紡織服裝業商會等24家商會在北京聯合發出《保供應、穩物價、促和諧》倡議書。倡議書強調,全國工商聯行業商會的會員企業和企業主,絕不串通漲價、人為抬價。倡議書號召廣大非公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積極行動起來,落實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要求,千方百計保供應。
自2010年1月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節節攀升,特別是自三季度以來,已連續5個月高出3%的警戒線,11月份同比上漲5.1%,漲幅創28個月新高。
2011年4月12日,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中國財政》雜志上撰文稱,“抑通脹”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轉型性漲價必然會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各國寬松貨幣政策一時也不會退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可能面臨持續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原因探究】
本輪物價上漲的“推手”,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外因素,既有成本推動原因,也有供求緊張原因。從國外因素看,發達國家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泛濫,給我國帶來較大輸入性通脹壓力。從國內因素看,近年來,在外匯占款和銀行信貸規模不斷擴張的雙重推動下,我國流動性存量始終十分充裕,隨著國內經濟轉暖,通脹很快重新進入人們視野。從供求因素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結構轉型期,節能減排、資源價格改革以及提高工資標準等轉型政策,帶來成本性漲價壓力。此外,極端氣候對食品價格的影響也是原因之一。
【治理建議】
一是強化稅收對物價的調節作用。具體而言,在增值稅方面,應當擴大生產型增值稅實施范圍,減少企業稅負,有效降低成本對企業的沖擊;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一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貫徹節能減排及環保政策的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施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結構性通脹改善;在個人所得稅方面,適度提高個稅免征額,有利于增強居民抵御通貨膨脹風險的能力;在進口關稅方面,削減進口關稅,特別是資源類等具有戰略意義產品的進口關稅,有利于治理貿易順差增長引發的通貨膨脹;在出口關稅方面,對于國內供不應求的產品或要素,降低出口退稅率,提高出口關稅,用稅收手段優先保證國內供應,穩定價格基礎。
二是優化財政投資結構抑制通貨膨脹。為穩定價格總水平,財政投資應避免重復建設,特別注意要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三產業、中西部不發達地區以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三農”、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等薄弱環節傾斜。對飽和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要積極引導資金的退出,嚴格控制房地產市場、資源類商品、“兩高一資”產業的投資。對投入不足、供給不夠的行業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增加市場供給,降低因為供不應求產生的價格波動,如大力支持糧油肉奶蔬菜等農產品生產,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同時,要嚴防財政資金通過某些大型企業向虛擬經濟等投機領域流動,以惡化通貨膨脹。
三是完善財政補貼制度,提高低收入群體應對通脹能力。物價上漲對中高收入群體影響較小,對低收入群體影響較大,尤其是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影響更大。因此,要實行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制度,降低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的影響,增加對生活困難群眾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補貼。鑒于食品價格是當前物價上漲的主要推動力量,完善農產品補貼制度是當務之急。建議大幅增加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等。
四是加大對物質儲備的財力支持,穩定價格預期。由于糧食、蛋類、肉禽制品類價格波動大,對總體物價影響大,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這些重要商品儲備制度、主要農產品臨時收儲制度,并保證儲備充裕。財政應加大對各類物質儲備部門的財力支持,監督其把握好國家儲備吞吐調控時機,并及時對外公布相關信息,消除消費者的恐慌情緒,穩定價格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