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題:
【例題1】文物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但也會隨著社會環境、個人人生觀、世界觀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由于社會地位、文化差異、利益關系等原因,使得人們的文物價值觀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場合都會表現出很大的不同。政府的文物價值觀可能取決于決策人員,文物工作者的文物價值觀,通常會表現出相對的先進性、積極性和穩定性,一般民眾的文物價值觀則依賴于國家政策、社會輿論導向、個人文化素質等因素。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
A.文物價值觀變遷的原因 B.不同文物價值觀的優缺點
C.文物價值觀差異性的表現形式 D.文物價值觀存在差異的原因
【例題2】散步不要刻意求快,還要玩,還要賞。天空有大雁飛過,身邊花團錦簇,蜂蝶蹁躚,也渾然不顧快步如飛,勇往直前么?俯仰皆情趣,萬不可不屑一顧也。散步不要非得規定走多遠,完不成指標不罷休;不要給人感覺好像翻山越嶺搶占高地,要不徐不疾,不快不慢,漫不經心,灑脫沖淡。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散步:
A.貴在散心 B.是健身的有效方式
C.是陶冶情趣的重要途徑 D.重在表現自由率直的天性
【例題3】長期以來,中國周邊各個區域對中國有不同的認識,而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國自我認識更加準確的鏡子。與這些曾經與中國親密接觸、看上去有些接近的文明體比較起來,那個長期以來當作比較鏡像的西方,似乎只是一面朦朧含糊的銅鏡。雖然看得見整體中國文化的輪廓,卻看不清具體文化中國的細節。所以,如果我們轉身面向這個周邊,套一句經濟學界常用的術語,也許它將成為學術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因為這一研究領域的開拓,我以為引出的學術史變化,有可能是對語言工具的重新重視、對域外新數據的重新重視。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中國應該多研究周邊地區的文化
B.通過對周邊地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
C.中國應該重新重視語言工具和域外新資料
D.中國需要加強自我認識
【例題4】多種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與“他知”的迥然不同。這種情況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長,提起青藤山人的畫,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愛,可是他自己評論,卻是字(書法)第一,詩第二,畫第三。
根據這段文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自知”中的“知”是認知的意思 B.文章主旨在于評論徐文長的“怪”
C.在“他知”中,徐文長的字排第一 D.“自知”與“他知”不同,并不奇怪
【例題5】看來,不只是貴族有偏見,平民也自有平民的偏見。這種偏見就是看不見每個人都應該享有人之為人的尊嚴和獨自為人的權利。由于我們在這方面迷失太久,今天,無論是尊重自己的權利,還是尊重他者的權利,都需要經過艱苦的學習。我們要早一天學會這些東西才好。只有先學會了尊重自己和尊重他者,我們才能開始學習有尊嚴的生活,我們才能尊嚴地生活在這片大地上。
這段話主要支持的觀點是:
A.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是自己獲得尊嚴的前提
B.不論貴族或平民,都有得到別人尊重的權利
C.先尊重自己,還是先尊重他人,困擾著世人
D.當今很多人都不會尊重別人,只知索取尊重
【例題6】有一些老東西雖粗糙,卻有非凡的價值。特別是食物,愈粗糙愈有益健康,像糙米勝過白米、黑麥面包勝過白面包、天然食物勝過加工食品。我們不斷地把食物做得精致,事實上是在為自己制造禍害。“過度加工”與“過度精制”的時代,使我們產生了巨大的盲點,并把這些盲點傳給下一代,誤以為加工與精制是好的,那些傳統的、天然的事物反而被舍棄了。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越是粗糙的食物對身體健康越有裨益
B.返璞歸真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C.“過度加工”時代,人們陷入“精即是好”的誤區
D.精制未必是好的,傳統和天然的可能更有價值
【例題7】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一書中說過:“不容許過分強大的東西存在,這乃是上天的意旨。”大自然本身是個調節器,處處有平衡。這一平衡在社會關系中的一個表現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文化的進步,人與人之間在知識和智力上越來越趨于相等。盡管草根在經濟基礎和政治地位上與精英有明顯的差別,處在不平等的社會兩極,但在文化和思想上并不遜于所謂精英。不斷加速的信息與知識的傳播與交流,使精英與草根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模糊,人們可以發現,即使精英中亦有濫竽充數者,草根中卻并不缺少英才。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回歸平衡是社會的永恒法則
B.草根力量的崛起是社會平衡的體現
C.草根與精英之間其實并沒有明確的界限
D.草根取代精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例題8】孔子是人不是神。把孔子推上神壇的是后人,并非孔子的過錯。在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和成就能達到那樣的高度,確實了不起,我們應該充分肯定和尊重,其中今天仍有價值的部分應該很好地珍惜利用。把孔子和儒家學說說得一文不值,是極端和片面的,把孔子作為神來膜拜,把儒學作為《圣經》來推崇,也是非理性的。這兩種極端的觀點將越來越沒有市場。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今人需理性對待孔子及儒家學說
B.目前國人對待孔子的兩種態度
C.評價孔子及儒家學說須結合實際
D.不應站在今人的立場苛求古人
【例題9】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4000年就創造了一種象形文字,并逐漸演化成了西亞一帶廣泛使用的楔形文字。約在公元前1000年,在今敘利亞一帶生活的阿拉美亞(Arameans)人,習得了腓尼基(Phoenicia)的字母文字。隨著軍事的擴張和貿易的開展,數百年后,阿拉美亞的語言、文字在西亞普及開來,楔形文字漸被取代。
對文意理解有誤的是:
A.蘇美爾人使用楔形文字比阿拉美亞人使用腓尼基文字更早
B.西亞地區先前曾廣泛使用過楔形文字,其后晉及使用腓尼基文字
C.腓尼基的字母文字是敘利亞的阿拉美亞人率先習得的
D.阿拉美亞人的語言文字能在西亞普及,與他們的軍事擴張和貿易開展有關
【例題10】①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尤其如此
②很大原因是因為中國仍然保持著對資本流動的嚴格控制
③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之所以在過去這些年屢屢可以躲過金融危機的直接沖擊
④資本的自由流動,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⑤一個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尚不成熟的金融體系碰上了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國際資本
⑥這個世界上幾乎還沒有哪個新興市場國家逃脫過金融危機的魔爪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③②⑥⑤④①
B.⑥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②④①⑥⑤
?
答案與解析:
【解析1】D。文段首句指出了文物價值觀具有變化性,這為文物價值觀的不同提供了可能;接著說明文物價值觀存在差異的原因;第三句通過列舉類不同主體,對文物價值觀存在差異的原因作了進一步闡述。故答案為D。A項只體現了文段第一句的內容,概括不全面,排除。B項的“優缺點”、C項的“表現形式”在文中都沒有涉及,排除。
【解析2】A。文段講散步不要刻意求快,也不要刻意求遠,不要像完成任務一樣,而應該是不徐不疾,不緊不慢,要能夠注意到天空中飛過的大雁,能留心到身邊的錦簇花團,蹁躚蜂蝶,要漫不經心,灑脫沖淡。可見這里講的散步側重的是散心,讓心情在散步的過程中得到放松。
【解析3】B。由原文的“使中國自我認識更加準確”、“雖然看得見整體中國文化的輪廓,卻看不清具體文化中國的細節”可知,文段主要講的是中國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問題。“所以”之后給出了認識的途徑,即要轉身面向周邊,通過對周邊地區的研究達到使中國自我認識更加準確的目的,即B項。A項干擾性較強,文段的落腳點是認識中國,對周邊的研究也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而A項只是泛泛地指出應該多研究周邊.沒有針對性,與文意有差距。
【解析4】A。“自知”是自我認知的意思,故A項正確。B項不正確,文章主旨是想說明“自知″與“他知”的迥然不同,徐文長的“怪”只是作為論證這一主旨的一個例子而存在的。C項表述錯誤,“徐文長的字排第一”是“自知”。D項中“并不奇怪”的說法也不正確,文段開頭即明確提出,“自知”與“他知”的不同是多種怪之中最突出的。故本題答案選A。
【解析5】A。文段最后一句話“只有先學會了尊重自己和尊重他者,我們才能開始學習有尊嚴的生活,我們才能尊嚴地生活在這片大地上”揭示作者的主要觀點,可見,本題答案為A。
【解析6】D。A項講越是粗糙的食物對身體健康越有裨益只是材料的部分內容,排除。B項“養生之道”文段并沒有體現,故不選。C項“人們陷人誤區”不是文段主要支持的觀點,對傳統和天然的事物價值的肯定才是文段主要表達的內容。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解析7】B。這段文字主要論述的是“草根”與“精英”兩大陣營日漸走向平衡,兩者的差別趨于模糊化,而出現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的平衡法則。A項未提到“草根”這一關鍵詞,可首先排除。C項本身表述錯誤,兩者只是在知識和智力上趨于平等,在經濟基礎和政治地位上還是有明顯差別的,也排除。D項屬主觀臆斷,無法從文段中推出,排除。
【解析8】A。文段首先對孔子及其思想給予肯定,接著指出目前國人在對待孔子問題上存在的兩種極端觀點,最后一句“這兩種極端的觀點將越來越沒有市場”點明主旨——今人應理性對待孔子及其學說。A項的表述貼合題意。B項不是文段意在說明的內容,C項“須結合實際”從文段中無法推出,D項沒有體現文段論述的中心“孔子”。
【解析9】C。C項對應的原文是“約在公元前1000年,在今敘利亞一帶生活的阿拉美亞人,習得了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由此不能推出“腓尼基的字母文字是敘利亞的阿拉美亞人率先習得的”的結論。
【解析10】D。由句③中的“中國之所以……”和句②中的“很大原因是因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可知,②應該緊跟在③后面;由句④中的“從來都是……”和句①中的“對……尤其如此”可知,①應該緊跟④句之后;⑤對⑥句中現象的產生進行了解釋,故⑤應排在⑥句之后,由此可排除B項。觀察②句可以看出,該句引出一個關于“資本流動”的話題;根據話題的統一性原則可以判斷出,以“資本的自由流動”起始的句④應當緊承句②。因此正確排序為③②④①⑥⑤,即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