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繼續選拔“工農牌”公務員3800名
——鍛造懂鄉音、解鄉情、親鄉鄰的“鄉土型”鄉鎮干部隊伍
3月18日,廣東省委組織部、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出《公告》,面向8類人員選拔鄉鎮基層公務員近3800名。這將進一步拓展基層優秀人才發展空間,充分體現省委省政府對鄉鎮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視和對基層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
3月19日至3月24日,全省各市同步實施網絡報名,符合條件人員可登錄廣東組織工作網(http://www.gdzz.cn)、廣東人事網(http://www.gdrst.gov.cn)、廣東省人事考試局公務員考試網(http://www.humanassess.com.cn和各市相關網站查詢報名。4月8日集中筆試,5月中旬面試,5月底基本完成。
近幾年,我省積極探索從優秀村干部和工人、農民等基層生產一線人員中培養選拔干部,社會反響比較好,多次得到中央領導和中組部的充分肯定,其中我省選拔“工農牌”公務員工作,去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地方組織工作項目。
今年是市縣鎮村換屆后的第一年,既要大力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也要注重加強干部隊伍整體建設。中組部確定今年為創先爭優活動“基層組織建設年”,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認真貫徹落實中組部的工作部署和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有關重視干部基層導向的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強基層干部隊伍活力,加大“工農牌”公務員的選拔力度,省委決定今年實施強化干部隊伍基層導向“雙基”建設。“雙基”的第一個“基”是指加強基層干部的能力建設,第二個“基”是指加強機關干部的基層歷練,主要是通過實施拓寬來源、多崗歷練、擇優使用、制度試點四個方面的13項措施,不斷強化干部隊伍的基層基礎建設,促進干部從基層中來、到基層中去,在基層培養、從基層選拔,進一步筑牢基層政權組織,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提供干部人才支持。其中,第一項措施是專題選拔“工農牌”鄉鎮基層公務員。
拓寬渠道:八類人員進一步優化“工農牌”公務員結構
這次8項選拔近3800個職位,是往年鄉鎮錄用人數的2倍,平均每個鄉鎮補充2-3人。8項選拔對象為: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工人農民、基層社會工作者、村(社區)正職、服務基層項目(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服務西部、服務山區計劃等)人員、鄉鎮企事業單位人員、本地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和應屆大學畢業生。其中,既有土生土長的本地工人農民,又有外來務工人員,既有本身是工農身份的人員,又有即將融入工農群體的大學生,既有實干型的基層一線干部,又有“引鳳還巢”的本地大學生工農子弟。這種安排,有利于拓寬“工農牌”公務員選拔渠道,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工農牌”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水平。
胡錦濤總書記在去年“七一”講話中強調指出,全黨必須看到“脫離群眾的危險”。鄉鎮公務員是黨在基層的執政主體,處于各項社會管理工作的第一線,是黨和政府聯系廣大群眾最直接的橋梁和紐帶。多年來,鄉鎮補充公務員主要從應屆畢業生中考錄,來源和經歷單一,對基層工作不熟悉,群眾工作經驗和辦法不多。這就要求進一步拓寬選拔視野,大力選拔那些在工農一線生產生活、熟悉鄉土人情、與群眾有天然血肉聯系的優秀人員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我省2009年在村支書和村官中、2010年從異地務工人員中、2011年從工農和工農“兩代表一委員”中選拔基層公務員,社會反響比較好。今年這8項選拔,就是前幾年從基層一線選拔公務員探索的延續和深化。
濃郁鄉土味:破解欠發達地區“引不進、留不住”難題
我省鄉鎮機關崗位出缺大多數集中在粵東、粵西和粵北地區。這些地區的鄉鎮條件相對艱苦,待遇相對較低,每年考錄公務員空缺職位較多,公務員自然減員超過考錄增長,招進來的大學生流失率高,干部“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普遍存在。
這次選拔探索突出“鄉土味”,努力將懂鄉音、解鄉情、親鄉鄰的優秀本土人員選拔到鄉鎮公務員崗位,更好地服務鄉里鄉親。主要措施:一是突出選拔對象“鄉土味”。 8類選拔對象中,除從近3年畢業的優秀大學生中選拔鄉鎮選調生外,其余7類人員均是在當地工作的人員和本地生源大學生。這些人員的“植根性”強、“鄉土味”濃,更熟悉當地工農生產、風俗人情和鄉土語言,便于開展工作、服務群眾、互相信任。特別是從欠發達地區走出去的大學生,以往大多數不愿回鄉工作,而是到發達地區尋找就業機會。這次選拔,為本地大學畢業生設立專項選拔板塊,目的是“引鳳還巢”,引導優秀本地人才回鄉進入“工農牌”公務員隊伍。二是突出選拔條件“鄉土味”。注重服務群眾的真才實學,強調在當地生產一線的工作年限(如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工農人員、鄉鎮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年以上,基層社會工作者5年以上,村社區正職6年以上等),讓更多能安于、樂于在鄉鎮長期工作的人員,有機會參與選拔。三是突出選拔考試“鄉土味”。堅持“干什么考什么”,筆試、面試內容將突出“鄉土味”,將緊扣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緊扣鄉鎮干部日常工作實際,緊扣工農生產一線工作特點,緊扣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四是突出選拔要求“鄉土味”。選拔時就明確人選在鄉鎮的最低服務年限,除為各級機關儲備優秀人才的選調生外,其他選拔對象在錄聘用后,均需在錄聘用部門工作5年以上,選拔出真正想在基層建功立業、安心基層工作的優秀人才。
敞開選拔:不拘一格選賢才
這次選拔注重科學設置職位和資格條件,敞開大門,吸引優秀人才到鄉鎮基層建功立業。
放寬學歷條件,不搞“人才高消費”。除選調生外,對異地務工人員和本地工農、村(社區)正職,要求高中(中專、中技)以上;其他選拔對象放寬到大專(往年要求本科以上),降低參與門檻,讓更多有志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的人才參與競爭。
不拘一格選人才,取消專業限制。根據鄉鎮工作特點,不再區分應屆畢業生和社會人員、全日制和在職教育學歷,全面取消專業限制,不拘一格,放開選拔,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基層工作,解決“引不進”的難題。
探索職位打包,提高選拔吸引力。將部分職位打包,設置職位組(每組3-6個崗位),報考人員按職位組報考,被確定為擬錄用人員后,高分者優先挑選具體職位。這樣,可增加面試入圍人選,提高職位吸引力和競爭度,有利于好中選優;允許優秀人才自主選擇職位,調動參與積極性,盡量減少選拔職位空缺。
實行網絡報名,資格審核延后。為方便報名,提高工作效率,六項公開選拔采取網絡報名方式,充分信任基層一線的報考人員,不在報名環節作資格審核,符合資格條件的均可參加筆試,入圍面試后再進行資格審核。
公推遴選:創新“工農牌”公務員選拔方式
這次選拔,繼續探索完善“工農牌”公務員的選拔機制。一是擴大選拔范圍和規模。繼續從優秀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工農和村(社區)正職中選拔,并允許異地務工人員在珠三角范圍內跨市報名,還首次將基層社會工作者納入選拔范圍。二是繼續實行優惠政策。對工人農民和服務基層人員,不收報名費,體現對基層一線的關心。對異地務工人員按職位組選拔,每組總成績第1名錄用為公務員、第2名聘用為事業單位職員,3-5名入戶職位所在市,筆試6-15名增加入戶積分。錄用、入戶及增加積分人數合計比去年多525人。三是推行試崗考察。首次探索采用試崗考察制,對在選拔中脫穎而出的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工農和基層社工,錄用后實行3個月的試崗考察,合格者正式定位履職。
探索從優秀村干部和工人、農民中培養選拔干部,既要看考試成績,更要看工作實績。為讓具有豐富群眾工作經驗的優秀工人農民在選拔中脫穎而出,今年從異地務工人員、本地優秀工農和優秀基層社工中,首次采取公推遴選的方式,選拔150名鄉鎮公務員。
報名人選按程序由組織公開推薦。具體是企業黨、團和工會組織推薦優秀異地務工人員和本地工人,鎮、村組織推薦優秀農民,街道、社區和民辦非企業社工機構推薦優秀社工。
需在當地基層和生產一線工作3或5年以上。由職位所在市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工作表現優秀”的標準,作為參加公推遴選的必要條件。比如,人選要獲得“十佳農民工”稱號、或在企業工青婦或其他團體中擔任一定職務,或擔任企業生產管理職務(如車間主任、班組長、工段長等)等等。
不唯學歷而重實力。強調干得好、有經驗、有號召力,與群眾有感情,所以學歷明確為高中或各類在職學歷。
通過會議量化評價程序確定報名人選。在組織公開推薦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比較,再由會議量化評價,每個程序都實行差額淘汰。在會議評價環節采取大評委制,評委一般30人以上(其中“兩代表一委員”和工人農民的代表超過一半)。
綠色通道:拓寬社會工作者的職業發展空間
據統計,全國城鎮化率今年首次超過50%,而廣東的城鎮化率已達66.5%,排在各省前列,“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我省城鎮化率要達到70%。這意味著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群眾集聚在城鎮生活,需要越來越多的社工在城鎮社區提供社會服務,這是廣東社會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社工隊伍總體人數偏少,遠遠不能滿足城鎮化的社會發展需求,社工的職業發展空間偏窄,職業生涯缺乏遠景激勵,職業保障不足。而且,近年來社工人才流失現象突出,基層社工崗位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夠。
省委關于加強社會建設及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要求進一步拓寬社工的職業發展出路,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城鎮社區一線工作。這次選拔,專門開辟綠色通道,拿出珠三角地區50個社會管理職位,面向本地基層社會工作者公推遴選,年齡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社工師可放寬到高中)、在職位所在市社區基層從事社會工作5年以上、工作表現突出的,經組織推薦可參加競爭選拔。這有利于激活在社區一線工作的社工隊伍,有利于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到社工崗位工作。
探索聘任制:激發鄉鎮干部隊伍活力
近年來,我省深圳市和佛山市順德區積極探索公務員聘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務員終身制,調動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有效推動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多年以來,鄉鎮公務員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少部分鄉鎮干部缺乏工作激情,安于現狀,存在庸懶散的情況。
為推進干部能進能出,增強鄉鎮干部隊伍活力,首次在全省范圍探索公務員聘任制,主要在從優秀村(社區)正職中選拔的300名鄉鎮公務員中試行,3年為一個聘期,聘期內繼續擔任村(社區)正職,晉升職級、待遇、獎懲等參照有關公務員規定執行,同時強化管理,嚴格考核,連續聘滿兩個聘期(即6年)后方可在各級機關流動。
深圳市這次選拔的基層公務員,均按該市的規定實行聘用制。